一、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基本介绍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pulmonaryhypertension)是一少见疾病,因其病因不明,而区别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常见的初始症状如下:呼吸困难(60%),疲乏(73%),胸痛(47%),眩晕(41%),水肿(37%),晕厥(36%),心悸(33%)。
1987年美国做了多中心的广泛调查,对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有了进一步了解。诊断和治疗也比过去有了进步,但该病的预后仍然不好,多在症状出现后数年内死亡。虽然1891年Romberg首次报道一例不能解释的肺动脉高压。但直到1950年心导管检查术问世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才得以诊断。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一种原因不明的极少见的累及中等和小的肺动脉的闭塞性疾病,在检查出后2~5年引起右心室衰竭或致命性的晕厥.
男女发病率为1:5,多见于育龄妇女。诊断时平均年龄35岁,越年轻的病人预后越差.几乎所有病例都有内膜增生,及其所引起的血管腔狭窄.较晚期的病例有多处的中层肥厚和增生。不可逆的丛状损害及坏死性动脉炎(网状动脉病).同样的血管损害的临床过程也见于某些肝硬化病人和一些联合服用抑制食欲的药物dexfenflu-ramine-phentermine(fen-phen)的病人,该药在美国已停止上市.
95%以上病例有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劳力时心前区疼痛和晕厥少见.许多病人有雷诺现象和关节痛,通常出现在明显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发作前数年。
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如何治疗
①一般治疗如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过劳和用力过猛,因为猛然用力会引起肺动脉压力急剧上升,活动量过大或剧烈运动会引起晕厥甚至死亡。②低浓度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由于NO吸入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二氧化氮中毒,所以在NO吸入时要注意监测此二项指标。目前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将25×10-6(25ppm)作为NO 8小时最大暴露浓度,低于50×10-6(50ppm)时极少有中毒现象。③前列环素与前列腺素E1都可使血管扩张,有对抗血管收缩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④其他血管扩张药,目前临床也应用了一些血管扩张药,如卡托普利,钙通道阻滞剂等,其中有些作者报告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对肺动脉高压有一定程度的改善。⑤抗凝剂,口服抗凝剂常用来延缓肺动脉高压的进展,一些学者认为本病的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反复发作的微小栓子所致,因而使用抗凝剂应是防止本病进展的一项有利措施,或者是为了防止继发于低排血量而造成的肺栓塞,后者会使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加重恶化。抗凝剂还可以减少本病的肺血管血栓形成。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口服抗凝剂要比用肝素及溶栓剂安全,但近年也有少数人报道,一旦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有高度可疑新鲜栓子或血栓形成而加重时,仍有指征用肝素或小剂量溶栓剂进行试验治疗,但要根据凝血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化验结果,随时调整剂量。⑥对症治疗,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儿,可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等治疗。⑦手术治疗,目前心肺移植已获成功,这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三、什么是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病学
健康成人肺循环阻力约为体循环的1/2,故正常肺动脉压平均仅1.3kpa~1.9kpa(10~14mmHg)。若超过2.7kpa(20mmHg)则可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症。肺动脉高压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人提出,肺动脉平均压可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每增长10岁,升高1.1kpa(0.8mmHg),但多数生理学家认为肺循环系统有极良好的顺应性,肺动脉压不会因年长而有太大的变动。此外,人们在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虽有所增高,但亦不超过4.0kpa(30mmHg)。从病理生理和临床角度看。大多数肺动脉高压是继发于各种心脏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二尖瓣狭窄、肺栓塞、某种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等;至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相对来说较为少见,但由于它预后不佳、发病年龄一般较轻、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常被忽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本病并不像原先估计的那样少见,故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并对它的病因发病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新进展。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理虽未确切阐明,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发病的患者都具有遗传易感性,也就是存在某种由基因传递的因子,使肺的血管反应性增高。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某些条件的作用,诱发肺血管收缩甚至痉挛,从而导致肺动脉压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不久前就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问题进行过专题讨论,确定了三种病变亚型:丛状动脉病、反复血栓栓塞病以及肺动脉闭塞病,其中以丛状动脉病关系最为密切。现已查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变化是肺血管呈弥漫性病变,肺小动脉内膜呈“洋葱样”增殖,肌性肺小动脉中层增厚,而在肌性肺动脉血管壁较薄的分支处则形成丛状病损,如果使用血管扩张药可以降低肺血管阻力,说明丛状动脉病变诱发肺血管收缩是本病的基本机制。
那么,这种丛状动脉病变又是如何发生的。最新的研究认为,它是肺血管内皮受损的结果。原来,正常时肺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种内皮衍生松弛因子(又称内皮源性舒缓因子EDRF),使血管平滑肌处于相对松弛状态,目前比较确定的EDRF是一氧化氮,该物质来自精氨酸代谢。血管对一氧化氮呈松弛反应,这种反应主要是通过加强平滑肌细胞酌鸟苷酸环化酶活性,激活环磷酸鸟苷(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后者引起肌凝蛋白去磷酸化,从而保证肺血管平滑肌处于相对松弛状态,并且起到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的作用。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肺血管内皮受到损害,它原来释放内皮衍生松弛因子的功能便削弱或丧失。上述一系列代谢程序失调,这样肺血管就不是经常处于相对松弛,而是处于相对收缩状态,严重者发生痉挛,逐渐诱发肺动脉升高。
为了证实这个论点,病理学家曾对某些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的肺血管,利用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确存在异常,代谢过程也有所改变,与凝血因子相关的抗原活性加强。相反,在无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则无此异常,表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在肺动脉高压的发展中是一项早期特征,而且是一个关键因素。
至于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因素,则比较复杂,如自身免疫、血液凝固性、神经内分泌等都有一定关系,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近期的一些研究支持以上观点。例如,有些并无明显肺实质病变的胶原性血管病也常存在丛状动脉结构异常,亦导致肺动脉高压形成,提示某些自身免疫可能刺激血管平滑肌,引起肺血管收缩。另外,有报道20%~30%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伴有若干自身免疫病或症状,如雷诺氏现象、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等。最近还发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约90%有抗核抗体水平增高的现象。
自主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偏高,儿茶酚胺物质分泌过多,可能与发病有关,临床发现,服用食欲抑制剂氨苯哑唑啉者,大约2%发生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且病变严重程度与服用该药数量呈正相关;而氨苯哑唑啉的化学结构类似肾上腺素和苯丙胺,故提示此药引起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机理是促发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所致。
激素的作用也很引人注意。由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在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1~2∶4~5),尤其是口服避孕药及妊娠妇女更易诱发,故推测与女性激素的变化有关。实验也证实雌激素可诱发肺动脉高压。不过,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女性激素仅仅是一个不太主要的诱因,它需要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病人自身较高的肺血管收缩反应性,才能发挥诱发效应。
综上所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发病机理是多源性的,在遗传特性变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和机能代谢失调,诱发肺动脉高压。
四、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
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先天性的肺小动脉病变是其中之一。此时肌型肺小动脉内膜增厚,有的形成垫状或瓣状物向腔内凸出,有的形成血管球结构;弹力型动脉有内膜增厚和粥样硬化,内弹力膜均断裂。上述变化引起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