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磺胺间甲氧嘧啶的药理作用
该品为长效磺胺类药物。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抗菌作用。磺胺类药物为广谱抑菌剂.其作用机制为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性作用于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止PABA作为原料合成细菌所需的叶酸,减少具有代谢活性的四氢叶酸的量,而后者则是细菌合成嘌呤、胸腺嘧啶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必需物质,因此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该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片。
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的用法用量
内服:一次量家畜50-100mg/kg体重,维持量减半。也可参考下表用量:
畜禽疾病名目的投药时间1000kg水加本品
鸡
白冠病治疗第1-3天250-500g,第4-14天50g
预防平时15g
传染性鼻炎、球虫病治疗第1天500-1000g,第2-4天250-500g
猪
大肠杆菌病(腹泻)治疗第1-5天250-500g
预防断奶后的适当时期连用60天100g
弓形体病、萎缩性鼻炎母猪预防断奶后两个月起连用30天100g
仔猪预防连用30天100g
弓形体病治疗发病时连用7天250g
三、磺胺间甲氧嘧啶与磺胺对甲氧嘧啶能防治鱼类哪些疾病如何应用
(1)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体外抗菌作用在磺胺类药物中最强,除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外,对原虫等亦有较强作用,而且有效血液药浓度维持时间长。磺胺间甲氧嘧啶片主要用于水产动物竖鳞病、赤皮病、弧菌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白皮病、疖疮病和鳗鲡的赤鳍病等的防治。也可用于防治孢子虫、鞭毛虫等感染。
[用法用量]
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可按每千克体重的鱼类,用磺胺间甲氧嘧啶50~200毫克拌饵,分两次投喂,连用4~6日。防治鱼孢子虫、鞭毛虫等原虫病,一次量,用磺胺间甲氧嘧啶0.8~1.0克拌饵投喂,连用4日,停药3日后再连用4日。防治龟、鳖类疾病时,用磺胺间甲氧嘧啶300~500毫克拌饵投喂,连用5~7日。
[注意事项]首次用量加倍;休药期为28日。
(2)磺胺对甲氧嘧啶(SMD)抗菌作用与应用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但作用较弱。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四、磺胺间甲氧嘧啶的用法用量
成人口服:首剂1g,以后一次0.5g,一日1次;2个月以上小儿一日15mg/kg,首剂加倍。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
2.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苍白和出血倾向。
3.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患者应用磺胺药后易发生,在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
4.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由于磺胺药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核黄疸。
5.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
6.肾脏损害。由于该品在尿中溶解度较高(游离型和乙酰化物),故结晶尿与血尿少见。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7.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用药。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此时需停药。
8.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
9.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一旦出现均需立即停药。磺胺药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可致命,如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暴发性肝坏死、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当皮疹或其他反应的早期征兆出现时即应立即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