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芽孢杆菌图片(伤寒杆菌的说明)

一、伤寒杆菌的相关知识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传播方式与伤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传播较为常见,因副伤寒杆菌可在食物中较长时间存在。

我国副伤寒的发病率较伤寒为低。成年人中以副伤寒甲为多,儿童易患副伤寒乙,但可因地区、年代等而不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8~10天,有时可短至3~6天。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症状较特殊。

(一)副伤寒甲、乙起病徐缓,但骤起者不少见,尤以副伤寒乙为多。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约2~3天后症状减轻,继而体温升高,伤寒样症状出现。发热常于3~4天内达高峰,波动较大,极少稽留。热程较伤寒短,毒血症状较轻,但肠道症状则较显著。皮疹出现较早,且数量多,直径大。复发与再燃多见,而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二)副伤寒丙临床症状复杂,常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伤寒型症状与副伤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较易出现肝功异常。

2.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病程短。

3.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发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型,热程1~3周不等。常有皮疹、肝脾肿大、并可出现黄疸。半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胸膜炎、脓胸、关节及骨的局限性脓肿、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炎等迁徙性化脓性并发症,此类并发症极顽固,治疗期长且困难。

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与伤寒大致相同。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二、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答案】:B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伤寒致病因素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C","细菌的侵袭力"与伤寒的发病有关,但不是主要致病因素;②选答"E""肠毒素"不是伤寒的致病因素,伤寒杆菌并不产生肠毒素及外毒素。应复习伤寒杆菌的致病因素。要点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是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三、伤寒杆菌的说明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伤寒可引起高热和肠道出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到了1898年,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疫苗。在次年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士兵死于伤寒者仍然要5倍于因战伤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种疫苗得到了采用。数百万的士兵因战壕内恶劣的条件而死亡,但死于伤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厨师玛莉·马龙造成伤寒玛莉事件,可说是医学史上有名的案例。一个赖特未能预料到的问题是“伤寒玛莉”。玛莉这位妇女是位厨师,她所到之处都引发了伤寒的蔓延,尽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却把所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吃她食物的人。当最终被证实为传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终生隔离。

枯草芽孢杆菌图片(伤寒杆菌的说明)

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过的食物。今天,伤寒可用抗生素治愈。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类如ciprofloxacin。

四、伤寒杆菌的治疗方法

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