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认识糖尿病的历史
第一节:糖尿病的历史
糖尿病是一种在古代就已经被认识了的疾病,但是它的历史却经历了发现—遗忘—再发现的无数次循环。从其总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古代”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表现进行了最原始的描述;
(2)16至18世纪,称为“诊断”阶段,在这段时间内,糖尿病被证实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3)19世纪中叶,称为“实验阶段”,在此时间内,初步认识了胰腺对于葡萄糖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在糖尿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的异常。
(4)20世纪,从总体上对糖尿病及其代谢状况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胰岛素的发现给糖尿病的科学研究、临床治疗以及对随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均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进入80至90年代以后,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先进实验手段的运用,有关糖尿病的研究及认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1.1糖尿病的历史 1862年,古埃及史专家Georg Ebers在对从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贵族墓群中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莎草纸的古抄本中记载着对许多种疾病的描述,其中就有对“多尿”这一病症的详尽描述,后来这一表现在临床上被怀疑为是糖尿病的症状之—。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关于糖尿病的描述。公元2世纪,Cappadocia Aretaeus,对糖尿病作了如下的描述:“糖尿病足一种非常可怕的痛苦,在人类中并不常见,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病人从不能停止小便,尿流不止,就如同开厂闸门的渡槽。病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愉快的、十分痛苦的。患者将不停地饮水,但是这与大量的尿液不成比例,并且引起更多的排尿。人们无法控制这些病人的饮水或小便。如果让这些病人禁水片刻,他们的嘴会变得非常炙热,身体会变得干枯,内脏好象会被烧焦;病人会反复出现恶心、疲劳、烦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尽管这一描述在通过翻译后,不如原文那样生动,但是在胰岛素出现之前,它给了人们关于糖尿病非常鲜明的描绘。不难看出,这一描述是建立在1型糖尿病基础上的,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糟糕的结局,是因为在当时外源性胰岛素还没有被发现。公元5世纪至6世纪两名印度医生发觉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有粘稠感,并年对蚂蚁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因而随后发现病人的尿液具有甜味。此时印度人的发现可以将糖尿病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影响年老的肥胖患者;而另外一种影响瘦小病人。后一种患者的生存时间更为短暂。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日本以及阿拉伯的医生们先后对糖尿病也都作出了非常精彩的论述。但是,他们均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肾脏病变引起的。在16世纪,瑞士医生Von Hohenheim发现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水份被蒸发后,含有一种异常的白色粉末物质。但遗憾的是,他认为这种物质是盐,因此他推论糖尿病是由于盐在肾脏的异常沉积而引起的。 17世纪英格兰人Thomas Willis(1621—75)再次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有甜味这上事实 [1]。在这一时期,另一位值得注意的人物是Thomas Sydenham(1624-89),他首先推断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变发生在血液中,他认为在血液中的“乳糜”不能被完全消化,其未被吸收的残余部分被释放到血液中而导致发病。1776年,英格兰医生Matthew Dobson(1735-84)进一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如同其尿液一样含有糖份[2],因此进而肯定了这一事实: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18世纪“Diabetes Mellitus”的意思是指尿液中有蜂蜜的味道。该词的使用,使人们将糖尿病与其它原因所引起的多尿区分了出来。后者所引起的多尿,尿液是无味道的。在这一时期的另一项重大发现是,胰腺损伤可以引起糖尿病,这是由英格兰医生Thomas Cawley于1788年首先报道的[3]。 19世纪对于医学界许多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世纪中所获得的科学及医学实践的知识远较以前其它几个世纪中所获得的总和为多。在糖尿病学界也是如此。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Claude Bernard在糖尿病及代谢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发现葡萄糖在肝脏中是以糖原的形式进行储藏的[4],此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对血糖的调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当延髓受到操作后,可以引起糖尿病(刺伤性糖尿病)[4]。1869年一位名叫Paul Langerhans(1847-88)的德国医生发现,在胰腺外分泌腺及导管组织间,有一群很小的细胞团块,但是他对这些细胞的作用并未作出可能的推断[5];发现切除狗的胰腺可以引起糖尿病。基于上述发现及其它的实验证据,Edouard Laguesse(1861-1927)于1893年将langerhans发现的胰腺内小细胞团块群命名为“langerhans胰岛”,并且认为此胰岛具有内分泌功能,其分泌出来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6]。1909年比利时医生Jean de Meyer将这种由胰岛分泌出来并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Insulin),“Insulin”即拉丁语中“Insula”和“Island”的组合。此时有关胰岛素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假说与推测阶段,这种被认为能够降低血糖的物质还没有被真正地提取出来[7]。
http://dr.diabetes.com.cn/news_detail.jsp?id=108&classID=22
中医认识糖尿病的历史
(1)中国医学文献最早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2)中国医学文献中最早记录了糖尿病的诊治医案。西汉淳于意的诊籍(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肺消瘅”一案记载,是糖尿病最早医案。
(3)中国医学文献典籍《内经》,最先提出过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情志失调、五脏虚弱与糖尿病有密切联系。
(4)公元600年中国古代医家甄立言最早记载了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现象,比过去误认为最先发现尿甜的Thomas Willis约早千余年。
(5)最早提出运动疗法。公元610年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提出糖尿病人应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指出消渴病人应该进行导引,导引后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这比过去误认为在世界上最先提出糖尿病体育疗法的John Brown要早千余年。
(6)最早提出饮食疗法。公元650年唐代医家逊思邈明确指出糖尿病人要忌面、米及水果等。比过去误认为最先知道用饮食控制治疗糖尿病的John Rollo约早千余年。
http://www.4610120.com/Diabetes/20.htm
人类征服糖尿病的历史及展望
摘自:大众科技报 2005-3-3
人类与糖尿病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防治糖尿病的过程,经历4个发展阶段。
1.传统经验应用阶段 18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类对糖尿病病因病理认识还比较肤浅,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治疗经验,以当地的植物、生物及矿物原料作为药品来治疗疾病。这个阶段由于不能从解剖和生理上认识糖尿病,所以治疗效果较差。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医家对糖尿病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治疗经验。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伤寒论》对糖尿病有了最初的描述,并制定了六味地黄丸、五苓散、人参白虎汤等方药,这些方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化学药物兴起阶段 18世纪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医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从解剖和生理上发现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同时,化学工业的兴起给人们应用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带来了前提和条件。这个阶段,产生两大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一类是磺脲类降糖药,主要的药物机理是刺激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二类为双胍类,它主要作用是抑制肝糖元的合成,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及肾脏的糖异生作用,抑制葡萄糖从肠道吸收,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优降糖和降糖灵,前者为磺脲类,后者为双胍类。这个阶段,开启了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新纪元。特别给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这类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即胰岛素依赖)几乎无效。
3.胰岛素使用阶段 1960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明了帮助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胰岛素,这是人类征服糖尿病历史上新的里程碑。胰岛素的出现,挽救了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医学上把依赖胰岛素才能生存的糖尿病患者,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综合技术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深刻,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治疗药物方面,糖尿病药物成员增加至5位,即双胍类、磺脲类、α葡萄糖酐酶抑制剂、刺激胰岛素受体兴奋剂和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兴奋剂。治疗药物的增多,使临床医生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从整体上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在给药途径方面,胰岛素泵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胰岛素的使用效果。从检测技术上,72小时动态血糖检测仪的发明和应用,使临床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有了更详细、更准确的判断,这样医生更能有的放矢地根据不同病人、不同阶段的血糖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目前,在西医疗法中采用72小时动态血糖检测,再加上胰岛素泵治疗,是目前先进国家治疗糖尿病的最高水平。
糖尿病防治之所以征途漫漫,原因在于人类对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产生与人体免疫能力减退、人体受到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基因突变等等关系密切,但不管什么原因,胰岛功能减退衰竭,胰岛素分泌绝对和相对不足,从而使肝糖原和肌糖原不能合成,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涉及包括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减损两个方面,在血糖升高和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已经存在了。所以,治疗糖尿病关键在于恢复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目前,世界医学界尚无特殊的办法,解决这一医学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我国留英学者、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发明两项科研成果,使人类在糖尿病学术高峰上,又向上攀越一步。
王执礼首次发现了人体内源性胰高糖素多肽——1(GLP-1),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显著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这意味着人类在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方法之外,找到了一种通过人体内部调节机制控制糖尿病的根本途径。美国临床研究杂志(JCl),不仅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并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糖尿病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王执礼的此项科研成果已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
王执礼还发明了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基因医学是人类医学一个崭新领域。王执礼的基因疗法也是迄今为止糖尿病最新治疗办法之一。该办法是:用一种特殊的穿刺针取下患者肌肉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把组织细胞粉碎,分离成单细胞,放到特定的培养液中培养。待到细胞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采取生物化学办法“组装”在人的肌肉细胞内,经过一阶段培养后,上述细胞具备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最后根据患者的使用剂量,向其体内注入适量的经过培养的已具备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肌肉细胞。这种疗法痛苦小,疗效高,可显著地减小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这种疗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相信这种技术一旦成熟推广,必将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http://www.gdbj.com.cn/news/yy_new9.asp
二、糖尿病历史来历***
糖尿病历史来历: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
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在夏秋两季,糖尿病患者的
小便有时招苍蝇。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
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
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
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
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
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据考证,糖尿病在
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扩展资料:
糖尿病是身体不能生成或正常利用胰岛素的一种疾病,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可以将葡萄糖(糖)转化为能量。
健康的非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作用是将葡萄糖转化为完成每天工作的能量,葡萄糖在肝内生成,甜食和淀粉类食物消化后就会产生葡萄糖。糖尿病病人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或有胰岛素抵抗,不能作这种必须的转换,所以,他们的身体里有高水平的未利用的葡萄糖。这称为高血糖。
糖尿病的机制:
糖尿病葡萄糖水平升高有两个主要的生理机制:
胰岛素分泌障碍(胰岛素缺乏):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生成和分泌完全缺失。这种胰岛素分泌的损害(90%以上生成胰岛素的β细胞都受到永久性破坏)见于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破坏了胰脏内的β细胞。
因此,1型糖尿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不再生成胰岛素,不能控制血糖水平。1型糖尿病病人随着β细胞生成胰岛素的减少,身体开始利用脂肪和肌肉组织。该过程可导致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称为酮症酸中毒,即血中开始积聚酮体和其它酸性副产品。这种状态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素相对缺乏。虽然胰脏还在制造胰岛素,但胰岛素的产量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病人的β细胞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在病人的血糖开始升高前,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的50%—75%可能已经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2型糖尿病的病人从胰岛素相对缺乏转化成更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因此,大部分2型糖尿病病人需要强化治疗,包括每天注射胰岛素,保证血糖水平得到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让我们来认识糖尿病
三、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糖尿病的历史起源: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中国最早的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苏文》和《灵枢》中就有记载。
传“糖尿病”“糖尿病”之名。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他的解渴著作《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三过”的症状。
初唐时期,我国著名医师甄立言首先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尿是甜的,夏秋两季,糖尿病患者的尿是甜的。
有时候小便会引来苍蝇。
世界上最早确诊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导。按照父亲的口渴程度,王导喝了很多。
增大、疖、尿果味,并据甄立言《古今篇》一书指出:糖尿病患者小便如麸片。
所以他自己尝了尝他父亲的尿,是甜的。
于是为糖尿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让父亲
疾病得到了控制。他把这些经历写进了《在台湾以外的秘密》一书。
《台外秘笈》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医典》中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早200多年。
年份。直到公元600年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尿液“尝起来像糖和蜂蜜”。根据研究,糖尿病是
在古代,皇帝和贵族的疾病大多发生在那些肥胖、暴饮暴食和富有的人身上。
扩展信息:
糖尿病是一种身体不能产生或正常使用胰岛素的疾病。胰岛素是一种能将葡萄糖(糖)转化为能量的激素。
对于健康的非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的作用是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来完成日常工作。葡萄糖产生于肝脏,甜食和淀粉类食物会被消化产生葡萄糖。糖尿病患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或胰岛素抵抗,所以不能进行这种必要的转换。因此,他们的身体有大量未利用的葡萄糖。这叫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机制:
糖尿病中葡萄糖水平升高有两种主要的生理机制:
胰岛素分泌障碍(胰岛素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产生和分泌完全缺失。这种胰岛素分泌损伤(90%以上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被永久破坏)见于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这种损伤破坏了胰腺中的β细胞。
因此,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不再产生胰岛素,无法控制血糖水平。随着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产生胰岛素的减少,机体开始利用脂肪和肌肉组织。这一过程会导致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称为酮症酸中毒,即酮体和其他酸性副产物开始在血液中积累。这种状态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二型糖尿病指的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虽然胰腺仍在制造胰岛素,但胰岛素的产量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在患者血糖开始升高之前,细胞50%-75%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可能已经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二型糖尿病患者会从相对胰岛素缺乏转为更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因此,大多数二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强化治疗,包括每天注射胰岛素,以确保血糖水平得到控制。
四、糖尿病历史来历
提起高血糖往往会引起大家的恐慌,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患有了糖尿病,了解高血糖的症状,以便于更好的糖尿病治疗的发生。。发现自己不舒服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平时建议可以喝菊粉水苏,跟复合纤维素,血糖是可以慢慢下降的。
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引发渗透性利尿,从而引起多尿的症状;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丢失,血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从而引起口渴、多饮的症状;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要多进食;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高血糖的症状有尿多,皮肤乾燥,脱水,极度口渴;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厌食,体重减轻,虚弱无力;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血糖测试值升高;尿糖测试呈阳性反应。
糖尿病病人的多饮、多尿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吃得越多,血糖就越高,尿中失糖也越多,饥饿感也就越厉害,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少吃为好,但不能少于每日150克主食。但如果糖尿病未缓解,病人的食欲突然降低,此时应注意是否合并感染、酮症及其他并发症医生∨(庄23022)拼音了解更多高血压糖尿病疾病